12月25日,全市检察机关“美好生活,守护有我”STEP演说会在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举行,姑苏区检察院选送的情景式案例演说《七里山塘·遇见狸》压轴登场,主讲人娓娓道来的演说,配合其他出演人员的生动表演,以清切平易的风格展示了姑苏检察为助力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所作的贡献。
当大幕徐徐落下,全场掌声雷动,演出圆满收官。我们用案例、用演说让公众记住了姑苏检察人的美好,而回首幕后台前,同样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我们去回味……
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的节目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出场亮相时的屏风造型,时而平移,时而翻转,时而一字排开,时而围圈转动,是整齐划一还是杂乱无章,全看演员配合的默契程度。二是情景再现贯穿首尾,十分考验演员们的舞台表现力,且一人分饰多角,光剧装穿脱就有三四套之多,还有频繁的舞台走位,任何人的一个“脑热”都会卡壳全场。三是最后让演员们穿上石狸人偶的服装向观众致意,不仅是这个节目的“萌点”,也将整台演出推向高潮,关键性不言而喻,因此换装时间必须精确到秒。
导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节目,人人都是主角!”其中的潜台词不言而喻:台上任何一个人的“不到位”,都可能“搞砸”整个节目。
“苦练”是绕不过去的两个字。然而首次排练就遭遇到了“意外”。
“女一号”崔颖的南大在职研究生课程恰好与排练“撞车”,冒着被点名扣分的风险,她选择了“排练”,却接连被点名三次,课程濒临重修。接下来的日子,与崔颖演对手戏的“男一号”吉亚辉“自问自答”,排练照常进行,远在南京的崔颖则通过观摩排练视频及时跟进,确保回苏后实现“无缝对接”。
每次排练都是雷打不动的3小时,而且离表演时间越近,要求越精细,走位和台词也随之调整,之前的记忆被不断打破、重建,只能再利用午休和周末时间进行巩固,形成新的记忆。
纸糊的屏风哪里禁得起这样的折腾,干警们自己动手,把破了的屏风用胶带修补好,继续练;再破,再修补,再练习……如此反复再三,到联排时已经支离破碎。
舞台上的变化却是令人惊喜的。屏风造型从凌乱到有序,舞台走位从松散到紧凑,干警们的演技也从青涩呆板转向收放自如。主讲人吉亚辉沉稳大气,说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如数家珍;扮演检察官的崔颖则活脱脱就是干劲儿十足却缺少实践经验的检察新人,还有朱纪彤、吴航、杨亚飞、颜一顺、郁文武、许贤钦、钱丰,他们化身为游客、商户、街道工作人员……一个个戏精附体,呈现出充满张力的戏剧冲突。
案例演说前有一段1分钟宣传片,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镜头里的检察官身着春秋制服,与周围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行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没错,那是演说会举办前两周在山塘街录制的。
12月中旬的苏州,一波寒潮来袭,气温陡然降到5度以下,选择单薄的西服套装还是温暖的制服棉大衣,是拍摄小组必须面临的一次考验。
吉亚辉、朱纪彤、李晓聪一拍即合,从保证拍摄效果出发,“我们只要风度不要温度”。
为了防止感冒,三个人贴上了“暖宝宝”。即便如此,站在室外被凛冽的寒风一吹,还是冻得直哆嗦。
山塘街上熙熙攘攘的游客,又给拍摄增添了难度,一个镜头要反复拍摄多次才能完成,从午后到夜幕,三个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12月24日,平安夜,演出前的最后一次联排。为调试出最佳灯光和音响效果,排练进度拉长了,我们是压轴节目,也就意味着只能最后离场。
事发突然。有人感慨本来还想赶回院里加个班,现在计划泡汤了;有人默默地退订了圣诞大餐;有人连忙在淘宝下单了几个玩具,作为不能如约陪伴孩子的补偿;还有人把专业书掏了出来,候场的时间用来学习充电……
20:00,第一次联排结束。大家赶紧扒拉几口盒饭,“全家的快餐居然如此美味!”
23:00,第二次联排结束。炙热的舞台灯光把石狸服装变成了烤箱,演员们摘下头套的瞬间,脸上、头上、身上,几乎全都湿透了。
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地铁运营时间已过,没开车的小伙伴可怎么办?
大家合计了一下线路,几个开车的分别把顺路的小伙伴捎带回了家,家在吴江的钱丰则采用“摆渡”的办法,用搭车+滴滴的方式解决了回家的难题。
哪里需要哪里上
由于节目的特殊性,台上的9位演员,缺了谁都演不成。
怕什么来什么。
12月17日是市院领导审核节目的日子,12月14日偏偏就有人病倒了。
节目组第一时间想到了周纯纯,在不久前的一次演出中,她刚刚“救过急”。
推屏风、摆造型……周纯纯从“零基础”起步,迅速进入角色,成功化解了“危机”。
正式演出时,她又加入工作人员的行列,搬道具、帮助演员换装、担任引导员……随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
台上的光鲜亮丽,背后总有多少人为之默默付出。
承担了联络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的政治部的几位干警,为了节约人力成本精打细算、身兼数职。节目缺道具,陈元立和吴炯就跑去山塘街的狸猫主题邮局淘货;排练时间长,周嵬和杜昀轩买来炸鸡、可乐等补给品,甚至还贡献出了自己攒下的零食;她们盘算好每一个细节,前一秒还在幕后协助换装,后一秒又冲上舞台撤下屏风,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她们说:“眼下大家都忙,宁可我们几个多承担一些,能省下一个人手是一个”。
第五检察部的颜一顺主动承担了剧装采购任务。她遍寻淘宝,在两款工装夹克间举棋不定:一款带魔术贴,方便穿脱,但价格高出一倍;另一款用拉链,但价格有优势。小颜最终选择了价格较低的那款,同时买来一批魔术贴粘在门襟上,“自己改造一下,就能解决穿脱问题,还能省下一半预算,何乐而不为呢?”
来自第六检察部的郑永华和赵钦,他俩在音控室一个负责音乐,一个负责背景,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为节目添油助力。
像这样在幕后辛劳的同志其实还有很多,他们不仅为本单位的节目贡献力量,也是整场活动顺利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颗颗螺丝钉。
比如唐楠,她借调市院一个月,专门从事案例演说会的筹备工作。常常在下班后,微信群里的她还在与各院联系、对接各种细节;联排那天,她在光控室一坐就是14个小时!
比如临时承接了嘉宾签到任务的王卓飞扬、石希曦、胡泽芳、何胜杰、陈梦君、李晓聪、吴思佳,他们在每一个嘉宾姓名旁都标注了座席,如此细致的服务让嘉宾们感到暖心。
力量源于同心
干警们清晰地记得,徐检和顾主任来现场指导的场景。临近中午12点,领导们突然来了,认认真真地看大家排练,字斟句酌地推敲细节。
徐检说:“古城墙属于防御建筑,一般都在城市外围,怎么遍布古城的大街小巷?不如改成‘遍布古城的东南西北’吧。”
徐检又指着扮演检察官的崔颖说:“你外出调查情况,笔记本、照相机是不是要带着呀。”
……
大家细细一品,还真是有问题,之前居然都没察觉。于是,大家又从头到尾把整个节目“复盘”了几遍,又找出了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一次演出,牵动了全院的心。除了领导的重视,还有部门的协同。
作为山塘石狸保护案的承办部门,第四、第五检察部从节目初创时期就积极参与,朱锡轶主任带头成立写作班子,带领团队加班加点,数易其稿。
时值年终岁末,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业务部门到了结案冲刺阶段,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试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9位演员中,3位来自第一检察部,3位来自第四、第五检察部,办公室在人员外借、产假的情况下仍有1名干警参演,演出当天第六检察部更是派出5名同志支援现场……这些数字难道不是对“同心同行同力”最真切的诠释么?
回眸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美好的点滴。
因为,每一份热忱都值得被记忆,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尊重。
更因为,此后,让我们带着暖暖的感动,带着心底滋生的力量,乘风破浪,勇敢出发,踏上2021姑苏检察新征程!